經(jīng)過前期大量的單詞、語法、閱讀積累,感覺自己已經(jīng)對長難句的拆分,主干的提煉練習得爐火純青的同學,但是一遇到翻譯還是叫苦連天,陷入“只可意會不可言傳”甚至“說不出人話”的泥沼中無法自拔。這是為什么呢?
其實原因很簡單,英漢屬于不同的語系,英語屬于日耳曼語系,漢語屬于漢藏語系。兩種不同根的語言自然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對應匹配。萬學海文在這里先跟大家探討一下最常見的、最惱人的“被動”。做過真題學習的同學都有深刻體會——被動語態(tài)隨處可見。這是因為考研文章主要為正式文體,重敘事推理,而被動是使文章客觀化得重要手段之一。而漢語動詞不具備英語那樣的形態(tài)變化。所以再翻譯中同學們好不容易將難而長的句子捋順,卻在被動上失分。如何使讓我們在碰到被動時不再被動呢?雷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以下5種方法
一、保存原文主語
漢語中有一種常用句式叫自動句,如:飯做好了、作業(yè)寫完了。其特點是句子的主語從邏輯上看是謂語動詞所表示動作的對象,因此在英語被動句中的主語為無生命的名詞,而且句中不出現(xiàn)有by引導的行為主語是,可以譯為主動句,將原句中的主語仍然譯為主語。
例如:Jurors should be selected randomly from a representative cross section of the community.
譯文:陪審團當是隨機從社會中選取代表。
Liberal education should be designed to take us beyond the campus to a life of ongoing, pragmatic learning.
譯文:素質(zhì)教育應當是引導我們超越校園,走向一種持續(xù)和務實的學習生活。
二、主賓顛倒
英語被動句的一個常見現(xiàn)象是句末帶有一個介詞短語,該短語中的介詞賓語從意義上可視為動詞的執(zhí)行者。因此,當被動語態(tài)中的動詞執(zhí)行者是由by/under/in/on等少數(shù)幾個介詞短語構(gòu)成時,翻譯成漢語時常將原句中介賓短語中的賓語譯為主語,原主語譯為賓語。
例如:It is going riskily close to the implication that standards need to be lowered for poor children.
譯文:這幾近預示對困難學生要降低要求。
Traditional historical methods were augmented by additional methodologies.
譯文:那些揭示新史料的新方法充實了傳統(tǒng)的歷史研究方法。
三、增加主語或譯成漢語無主語句
有些英語被動句未出現(xiàn)行為主體的詞或詞組,在翻譯這類句子時,可適當加上泛指主語“人們”、“我們”、“大家”等,使譯文通順。
例如:It has been found that 人們發(fā)現(xiàn)/實踐證明
It is believed that人們相信/據(jù)認為
四、譯成漢語判斷句
英語中有些被動句并不突出強調(diào)被動的動作,而在于狀態(tài)、過程和性質(zhì)的表述。這類被動句經(jīng)常采用“是…的”判斷句式。
例如:All payments are made electronically.
譯文:所有的支付都是在線進行的。
五、譯成漢語被動句
我們漢語中其實也有被動的表述,一般借助“被、讓、遭、給、得到、收到、加以、為……所”等手段來表達被動。
例如:It’s relieving that traditional hierarchies are being undermined as power is increasingly diffused.
譯文:讓人慶幸的是,隨著權(quán)力的分散傳統(tǒng)的等級制度正在被瓦解。